目前分類:醫學新知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胃癌食道癌重視營養補充 維持體重保持體力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09.06.22
胃癌食道癌重視營養補充 維持體重保持體力 

  根據衛生署公布9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十大癌症次序中,胃癌排名超越子宮頸癌,成為第七名。雖然食道癌掉到十名之外,但是食道癌在胃腸道癌症中預後也不好,由於胃癌、食道癌初期沒有甚麼明顯的症狀,所以極容易被忽略,而延誤早期治療時機,胃癌與食道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大約10%~21%,因此,胃癌、食道癌的預防及早期偵測十分重要。

  胃癌成因尚在研究中,至今仍未能完全明瞭。但據資料顯示,可能與經常進食煙燻或含亞硝胺等致癌物質的食物有關,近年也有研究發現部份胃癌的成因可能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另外,長期患有惡性貧血、腺瘤性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人患胃癌的機會也較其他人高。常見臨床症狀即消化不良,肚子不舒服伴有輕微的噁心、反胃、胃灼熱感、腹脹、打嗝、食慾不振、胃口改變、全身倦怠無力或者是下痢等。

  胃癌基本治療方法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力,將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及淋巴腺切除,對於已有轉移及無法完全將腫瘤切除的病患,可藉著給予化學抗癌藥物來延長存活時間。在胃癌手術前後,也可考慮利用放療搭配化療,殺除看不見,無法割除或是殘留不乾淨的癌細胞,以達至局部控制之目的。放射療法有時也用以減輕一些臨床症狀,諸如疼痛、流血、和吞吃困難等。

  至於食道癌男性的發生率為女性的三倍,成因包括抽菸喝酒,經常吃含有亞硝基胺類的食物,或有慢性逆流性食道炎,此外,頭頸癌病人與食道癌危險因子都為抽煙喝酒,因此頭頸癌病人所發生的繼發性原發癌症中,有三分之一發生在食道。

  食道癌患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至晚期因腫瘤變大,明顯阻塞食道會引起吞嚥困難的症狀。食道癌有時也會引起胃痛、嘔吐、咳嗽、聲音嘶啞、胸骨後方疼痛及喉嚨痛甚至經常嗆到,將導致病患體重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晚期食道癌還可能會出現吐血、黑便、咳血、咳嗽等症狀。如果侵蝕到鄰近的主動脈,甚至可能會發生嚴重大出血。

  早期治療食道癌,可以外科手術切除,當腫瘤逐漸變大且食道通路愈來愈窄,而無法進食時,可另做「胃造口術」,這種手術可將食物直接灌入胃部。當腫瘤大小及位置不適於手術切除時,放射線治療是另一種選擇,此外還有化學治療,可結合放射線治療來減小手術前腫瘤的大小,甚至可單獨同步電療化療就有機會達到治癒腫瘤的可能。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腫瘤內科癌症病人中,許多比率是死於營養不良,可見營養補充對於癌症患者十分重要。患有腸胃道癌症的患者常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無論化療或電療之後,食慾都不佳,對於治療承受力更差,雖然不能跟一般人一樣照三餐進食,但是只要腸胃道可通過的飲食,就是比較好的養份,比任何點滴都好。採用少量多餐,適當營養,為患者設計的營養品,來維持體力與體重,納入整體計畫中。在手術之後或化療電療期間,更需要補充營養。

  有研究顯示,含有混合高蛋白、深海魚油、脂肪、醣類多重成份的營養補充品,不但可促進癌症患者的食慾,還能改善腫瘤消耗患者蛋白質脂肪的情況,在營養補充的過程中,體重至少不會往下掉,但是會逐漸回升,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體重才會累積,大約需要二至三個月或更久的時間。

  預防胃癌、食道癌,必需戒除抽菸、酗酒這兩大危險因子,並且要遠離醃漬食品、燻烤食物,以及避免服用過量食道逆流、肥胖、非類固醇消炎藥等,都會增加胃癌和食道癌的患病機會。而且動物性蛋白質勿攝取過多,最好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以免增加患者胃癌和食道癌的機會。

喜來麗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關心您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胖婦醫院探病 眼尖醫師看到病端
【中國時報 馮惠宜/台中報導】 2009.06.26

  醫院探病,竟然被醫師一眼看出惡疾;一名五十歲婦人到醫院探病,因臉大、鼻大、手腳粗大,醫師乍看直覺是一種罕見疾病「肢端肥大症候群」,但她堅稱自己是中年發福,一驗血證實正是這種病程緩慢、會併發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的複雜疾病。

  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師鄭文郁表示,肢端肥大症因成長激素分泌過量,造成手腳軟組織變大、骨骼突出等外貌改變,因好發於四十到五十歲成年人,病患經常以為是中年發福不在意,她說,台灣這類病患每年約新增六十人,許多還是醫師一眼瞥見感到不對勁,遊說他們驗血,才意外發現。

  三天前鄭郁文到加護病房探視病人時,乍見這名探病的中年婦人,詢問後發現婦人認為自己是因為最近中年發福,所以不但整個臉腫大,連鞋子都因為腳掌太胖買不到鞋,經隔天接受檢查,果然發現婦女生長激素指數高達五○(正常是二.五以下)。

  她自述自己多年前也曾因手腕疼痛出現腕隧道症候群開刀治療,而且也經常會走幾步路就喘,鄭郁文說,這些其實就是肢端肥大症併發生心臟病、血管疾病。鄭文郁說,罹患肢端肥胖症最明顯的症狀是手腳末端、臉部五官骨頭軟組織變大變厚的外在面貌改變,伴隨睡覺打呼、頭痛、女性經期不正常或男性勃起困難、呼吸喘、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也有患者是因為經期不順或性功能障礙,以及視力變模糊就醫才發現。

  而如果不即時發現並治療,死亡率會較一般人高出二到四倍,平均壽命比一般人短十年,其中有二成六到五成的病友會在五十歲前死亡,六成四到八成九病友在六十歲前死亡,不可不慎。

喜來麗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關心您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肥胖孩童青少年健康警訊 第2型糖尿病趨勢
【文/馬偕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任李燕晉、主治醫師丁瑋信】2009.06.15
肥胖孩童青少年健康警訊 第2型糖尿病趨勢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我們常做的休閒活動,就是坐在電視機或電腦前運動我們的嘴巴或是手指。在這種情形下,各種文明病慢慢地產生,而且逐漸影響到下一代的健康,孩童肥胖就是其中一個健康危機。

  一項國內的長期研究顯示,於西元1980、1986、1996年,國內12至15歲肥胖男孩的盛行率為12.4%、14.8%、和15.6%;女孩則為10.1%、11.1%和12.9%。另有約11.6%的男孩和10.2%的女孩雖未達到肥胖的地步、但是已達過重的標準。

  另於2000~2001年針對6至18歲孩童肥胖盛行率的調查也指出,過重及肥胖在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盛行率,約介於12~34%。以上的研究顯示在台灣,肥胖的孩童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許多的國內外研究顯示肥胖的孩童之後成為肥胖成人的機率較高;肥胖的孩童未來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較高;肥胖的孩童有較高的比例產生高尿酸、高胰島素血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睡眠中止症候群等對健康有害的代謝疾病,其中尤以糖尿病為甚。

  第二型糖尿病盛行

  在過去,孩童及青少年的糖尿病主要以第1型糖尿病為主。但近年來,第2型糖尿病因為孩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的上升而有明顯上升的趨勢。魏榮男博士於1999年對6到18歲的台灣孩童共2,862,083位進行包括尿液篩檢與第二階段血糖測試,分析孩童第2型糖尿病發生率和其危險因子的相關性。

  結果發現343位孩童是第一次被診斷為糖尿病的,其中54.2%是第2型糖尿病,9.5%為第1型糖尿病。台灣新診斷的第2型糖尿病孩童的總數幾乎是第1型糖尿病孩童的六倍。此大規模研究證實了第2型糖尿病是目前台灣孩童糖尿病的主流。

  第2型糖尿病的病因為初期的胰島素阻抗(因為肥胖或遺傳體質)使得胰島細胞必須分泌大量的胰島素才能將血糖維持在正常範圍內。長期的結果,胰島細胞會較快產生凋亡的現象而使胰島素的分泌相對不足,最後因血糖過高而造成臨床症狀。

  由此可知,在第2型糖尿病發生之前,病人會有一段沒有症狀的時期,或先出現空腹血糖不耐症或葡萄糖不耐症等症狀。若於此時進行介入(生活型態改變、體重減輕等),病人是可以免於發生第2型糖尿病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胰島素阻抗為第2型糖尿病發病的主因之一。肥胖的孩童我們常可以在頸部、腋下、鼠蹊部等部位發現皮膚變黑且皺摺變深,常被家長誤認為洗不乾淨,但事實上,此為體內胰島素阻抗上升的表現之一,稱為黑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

  其他第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身體質量指數大於95百分位)、第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腹部脂肪堆積、卵巢雄性素過多症。建議對這些孩童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篩檢項目包括:腹圍、血壓、空腹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若有異常的發現,則可進行葡萄糖耐受試驗或糖化血色素等檢查。

  注意代謝症候群

  目前的觀念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病人在產生糖尿病之前,體內就已經有代謝異常的現象,而這些代謝異常已經會對孩童和青少年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就是目前相當熱門的話題。具有代謝症候群的孩童和青少年,其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診斷的條件包括(年齡大於10歲以上)

  1. 腹部肥胖(腹圍大於90百分位)。

  2. 三酸甘油脂大於150 mg/dl。

  3. 高密度脂蛋白小於40 mg/dl。

  4. 收縮壓大於130或收張壓大於85毫米汞柱。

  5. 空腹血糖大於100 mg/dl。

  符合第1個條件加上第2至5個條件中符合2項即可稱為代謝症候群。

  改善生活習慣

  對於這些肥胖、具有代謝症候群、或糖尿病前期的孩童或青少年,我們就應該積極介入加以治療,以防止日後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治療的方法最主要為生活型態的改變(飲食習慣的改變、運動習慣的建立)。

  生活習慣的改變最重要的是全家一起配合和持之以恆。藥物治療必須在病人和家屬非常配合進行生活型態改變6個月後仍無明顯成效,加上病人已有葡萄糖不耐症的情況時才會加以考慮。

  飲食習慣

  低熱量、低脂肪、高纖維的飲食為治療的方針。實際的實行方式建議為:減少外食、增加在家中吃飯的次數、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放慢進食的速度、細嚼慢嚥、使用較小的容器、多吃蔬菜水果等等。建議可以一次做一點點的飲食改變,一旦改變之後,就必須努力地維持下去。

  運動習慣

  從全國性調查可以看出台灣兒童的活動量真的很少。2001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一項「2001國民健康訪問」的調查報告,指出7~12歲的兒童每天平均花2小時看電視、30分鐘使用電腦、40分鐘看漫畫書;到了假日,看電視的時間更長達3小時50分鐘,戶外活動的時間很少。

  許多國外的研究也顯示,沒有搭配運動,只靠減少飲食的攝取很難達到減重的目的。臨床上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根本沒有時間或沒有動機從事運動。

  陪伴孩子迎向健康

  我們建議除了固定假日陪孩子運動之外(選擇孩子有興趣的活動),運動要儘量地融入日常生活中。包括走路或騎腳踏車上學、不搭電梯改爬樓梯、減少看電視或電腦的時間、在家中搖呼拉圈或是從事有氧舞蹈都是很好的運動。

  肥胖和第2型糖尿病對未來健康的威脅是隱形且巨大的。

  「關心和陪伴孩子才是減重成功的關鍵,」「不能儘量為孩子準備餐點,也沒空陪他們一起運動,小孩要減重幾乎不可能成功,」輔導減重經驗豐富的營養師趙思姿說。

  幫助孩子遠離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在孩童時期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讓他帶著健康身體去闖蕩未來人生,就是你送他一輩子用之不竭的無價財富。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離代謝症候群 8D生活先擺脫三高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2009.06.29
遠離代謝症候群 8D生活先擺脫三高 

  根據衛生署每年統計顯示,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四項與代謝症候群相關,其中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就是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等「三高」。想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必需從健康食物攝取著手,尤其「彩虹食物」強調食用各種顏色的蔬果,對營養均衡及代謝也很有助益;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食用替代性的保健食品,也是不錯的選擇之一。

  一項台灣四大都會區健康管理報告出爐,報告顯示,有高達49.8%的人「體重超重」,其中又以台中地區異常率最高(51.5%),其次為高雄(50.9%)與台北(49.4%),桃園(48.9%)則是緊追在後。而台灣男性「體重超重」異常率高達(64.9%)則是遠高於女性29.8%,顯示男性肥胖問題不容小覷。

  從「三高」人口異常率分佈檢視,受檢民眾,有高達32.5%的人「血脂異常」,而以高雄居冠(37.5%),其次是桃園(36.8%)與台中(32.6%),台北則是以(29.8%)敬陪末座;而在男女性別方面,男性血脂異常率(43.2%)與女性(22.1%)相距甚遠。

  「血糖異常」方面,台灣地區總計有34.9%的受檢民眾顯示「異常」,且以台北地區最高(38.7%),其次為桃園(33.9%)與高雄(32.9%),台中則是以(22.4%)遙遙在後。至於在血壓異常方面,總計有10.6%的受檢民眾顯示「異常」,其中又以高雄(13.3%)居首,其次為桃園(10.5%)與台中(10.2%),台北則是以(10.1%)殿後。

  這一項調查樣本來自2008年美兆台灣健康管理中心受檢民眾,共有80750位受檢人次,其中男女分佈平均。在年齡層分佈上,以25歲至54歲者佔最多數。美兆總院長宋丕錕提醒民眾,定期檢查、養成良好生活與飲食習慣、並做好體重管理、充足睡眠、戒煙、戒酒等,即可控制「三高」,遠離代謝症候群的威脅。

  遠離代謝症候群在飲食方面可依照「彩虹食物」原則,美食營養專家洪繍巒示範強調融合各種顏色水果與堅果類早餐,不但增加代謝,還能提升活力。此外,美兆生活事業副總裁蔡明君也指出,改善錯誤生活習慣也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重要原則,力行「8D健康生活」即Do Control(定期檢查)、Do work out(適度運動)、Do relax(心情輕鬆)、Do lohas(樂活生活)、Don't over eating(不暴飲暴食)、Don't over drinking(不過量飲酒)、Don't be angry(不要動怒)、Don't stay up(不熬夜),若再搭配「彩虹食物」便可為健康活力再加分。

  現代人生活忙碌,加上經常在外進食,補充彩虹食物不便的情況下,也可選擇以彩虹食物濃縮版的「活力8D」保健食品,其天然成份包括山苦瓜萃取菁華、大豆抽出物、紅麴、藻精蛋白、甘草抽出物,以及BCAA支鏈胺基酸等,以增加代謝。

喜來麗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關心您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而立之年 高血壓找上門

更新日期:2009/07/08 04:09

文/陳榕生

 

35歲的陳先生從7年前開始,常出現頭暈現象,不僅如此,還常失眠,偶爾呼吸急促,以及感到莫名的頸部痠痛,並常覺得心悸,讓他很不舒服。

 

他到醫院看診,經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的血壓偏高。之後在醫師的建議下,一天量兩次血壓,顯示他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和有時會高到190mmHg和100mmHg(毫米汞柱),這下可把家人嚇壞了。現在他必須每天依賴藥物控制血壓,菸、酒也成為拒絕往來戶。

 

◎什麼是血壓呢?

 

其實簡單說,血壓指的是血流衝擊血管壁的一種壓力。根據衛生單位的定義,正常的血壓顯示,收縮壓應該在130毫米汞柱以下,舒張壓不應該超過85毫米汞柱。

 

臨床醫師會將血壓的舒張壓和收縮壓數據分成兩個族群:有心血管相關疾病(冠心病、糖尿病、腎臟病、腦中風、周邊血管疾病)為一群,另外是沒有任何疾病。

 

有心血管疾病的正常收縮壓應為120毫米汞柱以下、舒張壓應在80毫米汞柱以下。

 

◎高血壓分級可分成4階段:

 

●第一階段:收縮壓139及舒張壓85以下,屬正常。

 

●第二階段:收縮壓140至149,舒張壓90至94,屬高於正常。

 

●第三階段:收縮壓150至159,舒張壓95至99,屬輕度高血壓。

 

●第四階段:收縮壓160以上,而舒張壓高於100,屬重度高血壓。

 

一般來說,高血壓和遺傳、體內鈉離子代謝有關,而有些是和環境、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飲食口味重、吃得太鹹,或是肥胖及常飲酒的人,都是高危險群的一員。

 

嚴謹來看,高血壓只能稱為一種現象,並不算是病症,但是血壓如果長時間偏高,連帶容易引發可能致命的心臟血管疾病及腦中風方面疾病,需格外注意。假若您也屬於「高壓一族」的話,就必須相當小心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

 

市面上有許多種型式血壓計,不論是水銀式或是電子的血壓計都相當簡便,因此最好自己學會量血壓,不然也應該定期看醫師檢查血壓。若發現血壓過高,就必須按照醫師指示吃藥,千萬不可以因為一時的血壓正常,就自行增減藥量,以免血壓反彈,嚴重者甚至可能致命。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病,一旦罹患,便終生相隨,但如果能在早期注意,並加以控制,確實執行居家生活照顧的各項保健工作,除能減少合併症與死亡率的發生,可以更健康,生活品質更好。

喜來麗國際股份有限限公司關心您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上班族超時加班百小時 罹患腦中風

更新日期:2009/06/18 16:35

經濟不景氣,許多企業裁員,導致員工壓力越來越大,台北市就有一位40歲的女性,過年前一個月,因為業務結算加班超過100個小時之後,突然出現頭痛、血壓高、全身肌肉酸痛,剛開始醫師還誤以為只是一般感染,結果四、五天之後,病患出現手抖,經診斷罹患急性循環系統疾病,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患者要盡量維持規律生活,加班時數不要過長,也要定期健康檢查。(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有一名40歲的年輕女性,從事行政業務,農曆年前一個月,由於業務結算加上人力吃緊,加班時數超過一百個小時,正因為工作壓力大又不斷加班,這名女性病患剛開始時出現頭痛、全

 

身肌肉酸痛、血壓也增高,沒想到四、五天之後,還出現手抖,經過診斷之後,確定罹患毛毛樣腦血管疾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許良豪醫師表示,這名病患本身就有高血壓

 

、高血脂,身體質量比為33,符合代謝症候群診斷,是急性循環系統疾病的高危險因子。

 

許良豪醫師表示,代謝症候群的準斷標準,包括腹部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只要五項危險因子符合超過三項,就是易發生急性循環系統疾病的高危險群

 

,而高危險群如果一週每天工作超過16個小時以上、或最近連續不斷工作24小時,工作時間過長,都可能引發急性循環系統疾病,醫師提醒,上班族、尤其是40歲以上成人,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提早發現是否有代謝症候群情形,而避免過勞,勞工儘可能規律生活,不要超時工作

 

如果有疲勞狀況出現,就要儘早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賴明詔:C肝比B肝更易引起肝癌

更新日期:2009/06/17 11:47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7日電)中央研究院院士、病毒學家賴明詔今天表示,如果同時間得B型肝炎和C型肝炎,C肝引起肝癌機會是B肝的5倍,且C肝患者如果大量喝酒,罹肝癌比例增加10倍以上。

 

中研院舉辦「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第12屆國際研討會」今天進入第3天,由成功大學校長賴明詔演講「研究RNA病毒的心路歷程─從冠狀病毒到C型肝炎病毒」。賴明詔同時獲得「2009年SCBA(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終身成就獎」。

 

賴明詔指出,人的肝炎病毒有A、B、C、D、E 五種,A和E是感染引起急性肝炎,B、C、D為慢性肝炎,以前80%、90%肝癌都是B肝引起,已有疫苗,現在南部肝癌成因一半以上是C肝,而C肝沒有疫苗,藥物控制又50%無效,副作用也很強,因此發展C肝疫苗就非常重要。

 

賴明詔表示,B肝患者罹癌機會是未得B肝的100倍以上,C肝患者大都是長大後才得病,得病時間較B肝來說較短,相對來說引起肝癌機會較少,但如果同樣的時間得到B肝和C肝,C肝引起肝癌機會是B肝的5倍,如此來說,C肝更容易得到癌症

 

賴明詔表示,台灣C肝盛行率2%,他所知道最嚴重的是南部1個村莊中,有60%的人得到C肝。C肝感染者,終其一生有50%到80%可能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此外,C肝患者如果喝很多酒,罹患癌症比例增加10倍以上,C肝患者大量吃高脂肪食物,罹癌機率也是10倍以上。

 

賴明詔表示,世界上很多藥廠在發展C型肝炎的藥,但至目前為止,到臨床實驗時都沒有成功,需要更多研究。

 

賴明詔表示,C型肝炎病人身體都有抗體,但病毒有更好方法來躲避這些免疫細胞,這就是病毒聰明的地方,「病毒比病毒學家還聰明」。

 

賴明詔建議C型肝炎患者,不要喝酒、不碰高脂肪食物,每4個月應到醫院做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千萬不要隨意吃保肝藥,許多保肝藥並沒有經過研究,反而會造成肝臟與腎臟的負荷。

喜來麗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關心你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腰太粗小心糖尿病 監控血糖採血更輕鬆

更新日期:2009/06/17 09:05

「腰太粗小心糖尿病 監控血糖採血更輕鬆」(徐韻翔報導)

 

多認識糖尿病,您也可以成為調控血糖達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衛生署所做的七千多位「國人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進行分層抽樣分析,結果發現,無論男女,年齡越高,糖尿病盛行率越高,台灣人的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幾乎每10人就有1人糖尿病上身;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男性的糖尿病盛行率最為嚴重,從1993年~2008年15年間的最近三次調查,盛行率由13.1%、17.6%一路飆升到28.5%,幾乎每4個65歲以上男性,便有1人罹患糖尿病。

 

體重跟糖尿病有密切關連,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新儀分析,31歲到44歲年齡層男性、10年前後的腰圍從78公分增加到84公分,19~30歲則是從73公分增加到80公分,平均腰圍粗了7公分,腰圍過粗,罹患糖尿病風險會比起一般人高3倍。至於女性國人的盛行率則較為穩定,研判與女性較注意體重控制有關,10年前和現在相較,平均只增加2公分~6公分。

 

據統計,國內約有12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80萬人應常居家自我監測血糖,控制病情,但確實執行者估算不到1%,主因之一就是害怕針刺採血的疼痛感、而對於檢測望之卻步!

 

其實,檢測血糖也可以不這麼可怕,三軍總醫院糖尿病衛教師陳思羽表示,家用測血糖機,善用一些技巧及方式,能夠讓患者免於疼痛,採血更舒適,例如,採血部位,不只侷限於手指頭,包括手掌球、手臂,其實也能派上用場,醫護人員臨床測試便發現,血糖機由手臂部位採血,比起指尖採血的疼痛感降低許多。「手掌球、手臂採血,可以讓病患可選擇不同部位採血,可得到足夠血量,而且減少疼痛。」

 

電影『海角七號』演員茂伯也擔任起血糖檢測大使,親身量測血糖,呼籲民眾要關心血糖值,為糖尿病把關。「我吃的蠻清淡的,也有運動,因為我的長輩還是有糖尿病的問題。」

 

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澤指出,糖尿病雖無法根治,但改變生活型態,透過血糖自我監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藥物使用等四大要素,能有效控制病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我監測血糖。「自我血糖監測是重要因素,血糖若不在家中監測,怎麼知道血糖控制好不好?到醫院做一次血糖檢測,並不能代表居家血糖情形。」

 

由於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腎臟和神經的病變,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失明、洗腎和截肢的後果;醫師呼籲,即時了解自身血糖變化,可作為調整藥物劑量和飲食份量的依據,減少血糖不穩以及其它併發症的風險。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也提醒,要避免體重過重、引發糖尿病,控制體重、多運動多蔬果是最好的方法,不少民眾喜歡喝市售綜合蔬果飲料,以為就可補足每日營養所需,飲料不能取代新鮮五蔬果的天然養份,還要注意糖份過高與纖維不足問題,呼籲國人還是每天要均衡飲食,才能避免糖尿病纏身,患者要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則要適時監控血糖,避免血糖失控。

喜來麗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關心你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去年10大死因 癌症蟬聯27年冠軍

更新日期:2009/06/17 14:35

衛生署今天公佈97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平均每3分42秒就有1人死亡,國人整體平均壽命持續延長,男性達75.5歲、女性82歲,比起去年又延長了0.03歲與0.29歲。不過,惡性腫瘤已經連續27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肺炎和自殺死亡率增加。衛生署今年首度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新版死因分類統計,「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進入十大死因第七名,至於事故傷害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則有改善,是近20年來最低。

 

依據衛生署所公佈的十大死因統計,平均每3分42秒就有1人死亡,比起上年度快了4秒,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肺炎與糖尿病、意外事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第九名是自殺、第十名是腎病。平均每13分30秒就有1人死於癌症,至於自殺率的增加,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醫師認為,自殺與失業有連動正相關,不過,也可能包括疾病、環境等其它複雜成因有關。

 

統計發現,97年台灣共有14萬多人死亡,死亡數創新高、首度突破14萬人,研判與人口老化有關,97年死亡者中,有68%為老人,衛生署統計室主任黃旭明說,今年採用WHO第十版的標準公布死因,下呼吸道疾病首度納入死因,較能反映出現代人的疾病狀況,其它像是衰老與骨骼肌肉問題,也值得注意,至於奪去壯年人生命的殺手以惡性腫瘤為首,意外事故居次,包括自殺、慢性肝病與心臟疾病為前五大壯年死因,佔7成比例,中年人死亡率以惡性腫瘤居首。

 

衛生署統計室進一步分析,癌症蟬聯27年國人十大死因之冠,但與去年相較略微下降了0.1%,每十萬人口減少10人,是一項好消息,至於意外事故、慢性疾病包括肝病和肝硬化、腦血管疾病等死亡率都比起前一年下降,在男女部分,除了惡性腫瘤都占死因第一名,女性受肺炎與高血壓、敗血症和糖尿病等疾病威脅增加,男性自殺、慢性肝病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則是比女性來的嚴重。

喜來麗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關心你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體酸性化「百病之源」

健康人的血液是呈弱鹼性的,pH值大概是7.357.45之間,一般初生嬰兒也都屬弱鹼性體液,但隨著體外環境污染及不正常的生活、飲食習慣,使我們的體質逐漸轉為酸性

據一項都市人群健康調查發現,在生活水準較高的大都市裡, 80%以上的人其體液pH值經常處於較低的一端,使身體呈現不健康的酸性體質。

人體的體液偏酸的話,細胞的功能就會變弱,人體的新陳代謝就會減慢,廢物就不易排出,腎臟、肝臟的負擔就會加大。所以「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減退、腰酸腿痛、四肢無力、頭昏、耳鳴、睡眠不實、失眠、腹瀉、便秘等,到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什麼毛病,如不注意改善,繼續發展就會形成疾病。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做過一個實驗:

100位癌症病患抽血檢查,結果100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據統計,85%的痛風、高血壓、癌症、高脂血症患者,也都是酸性體質。 

因此,這些醫學專家認為:人體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

由於酸性過多而引起的病症大致分為四類 --

01.  強酸與鈣、鎂等鹼性礦物質結合為鹽類,   即固體酸性物,易導致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02.  強酸或酸性鹽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內引起相應炎症,易導致動脈硬化、腎結石、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03.  酸性廢棄物堆積,  使附近的毛細血管被堵,血液循環不暢,易導致糖血尿、腎炎及各種癌症。

04.  胃腸道酸性過多易引起便秘、慢性腹瀉、尿酸;胃酸過多易導致燒心、反酸、胃潰瘍等。

    另外,酸性體質會影響孩子的智力

  六大原因造成現代人身體酸性化 --

01.  飲食結構不合理:

專家指出,科學的飲食習慣是酸鹼食物比例為 13,但是現代人飲食中的主食往往是精米、白麵、雞鴨魚肉蛋,而這些都是酸性食物,據分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酸鹼比例正好相反,為31。因此,長期攝入過多的酸性食物是導致人體酸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運動不足:

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 但現代人以車代步現象愈來愈多,運動量大大減少,長久下來便會導致酸性代謝物長期滯留體內,因而造成體質的酸性化。

03.  過重的心理負擔:

 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感情上承擔著不同的壓力。當這種壓力得不到釋放的時候,便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從而導致體質的酸性化。

04.  不良嗜好:

煙、酒等都是典型的酸性食品,毫無節制的抽煙、飲酒,極易導致人體的酸性化。

05.  生活不規律:

如徹夜唱卡拉OK、打麻將、夜不歸宿等無規律生活,都會加重體質酸化。

06.  環境的嚴重污染:

由於飲用水、農作物、家禽魚蛋等造成嚴重污染,人們攝入這些含有害元素的飲水、食物和吸入有害空氣,其中的酸性物質也會滯留在體內,逐漸造成體質酸性化。

自主「減酸」,走向健康 ...

若想擁有一個健康的體質,適度的運動和良好的飲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平時要多做有氧運動,鍛鍊身體,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樂觀、開朗、積極的生活態度。當然,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入手。簡單地說,就是透過多吃鹼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就能直接調整體內酸性環境。

 那些食物最能改善體內的酸性環境呢?

海帶可以說是鹼性食物之王,多吃海帶能有效調整酸性體質。所以平時常感到勞累、疲乏、渾身酸痛的話,不妨多吃海帶。

 此外,人們常說喝茶能解乏,除了茶葉中的興奮成分外,茶鹼能「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也有緩解疲乏的作用。

 酸性體質是人體大量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的結果,那麼平時就應儘量少吃這些食物。實在想吃時可以把它們和鹼性食物一起搭配,譬如燉肉時放些海帶,燒牛肉時加些蘿葡...等等。

  常見食物的酸鹼性 :

  強酸性 蛋黃、乳酪、白糖、西點、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中酸性 火腿、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弱酸性 白米、花生、啤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蜆)、章魚、泥鰍等。

弱鹼性 紅豆、蘿葡、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

中鹼性 蘿葡乾、大豆、胡蘿葡、番茄、香蕉、橘子、香瓜、草莓、蛋白、梅乾、檸檬、菠菜等。

強鹼性 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天然綠藻類。

  哪些人的身體容易「發酸」:

 熬夜一族 ...

晚上 100以後不睡覺,人體的代謝作用會轉由內分泌燃燒,用內分泌燃燒產生的毒素會很多,會使體質變酸,通常熬夜的人得慢性疾病的機率會比抽煙或喝酒的人都來得高。所以每天儘量在晚上1200以前睡覺,不要常熬夜,若非要熬夜,一星期以一次為限!熬夜時不要吃肉,儘量吃碳水化合物,這樣隔天才不會很累,可把傷害減至最低。

 宵夜一族 ...

凡是晚上 800以後再進食就可稱作宵夜。吃宵夜隔天易疲倦、爬不起床,肝也會受損,因為睡覺時,人體各器官活動力降低,處於休息狀態,這時讓食物留在腸子裡會變酸、發酵,易產生毒素、傷害身體。

 早餐的「逃兵」 ...

一天三餐中,早餐最重要,但許多人不吃早餐,一早空著肚子,體內沒有動力,會自動使用甲狀腺、副甲狀腺、下腦垂體等腺體,如此易造成腺體亢進、體質變酸,長期下來易導致各種慢性病。

精食」一族 ...

少運動且整天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最容易犯這種錯誤,因為吃得少,又刻意選擇很精緻的食物、少吃粗糧,這類人的腸子老化得特別快,肝功能也會變差,排便是黑色的而且常會便秘。因為精緻食物缺乏纖維素,會導致腸子功能變差,甚至萎縮,你所吃的食物變成了毒素,使你體質變酸,慢性病也開始了。

測測你的體質是否「變酸」了 ---

01. 晨起精神不佳;   02. 夜裡睡不舒服(失眠)

03. 整天都感到很累; 04.工作想速戰速決,沒有持久力;

05. 情緒不穩定,容易發怒;  06. 易被蟲咬;

07. 常患皮膚病;          08. 常發燒或感冒;

09. 有高血壓、低血壓、肝病; 10. 有糖尿病、腎臟病、痛風;

11. 經常頭疼、腿痛、肩酸、腰酸; 12. 身體肥胖;

13. 有胃病、胃潰瘍;       14. 有過敏症、便秘;

15. 有哮喘、失眠、神經衰弱;  16. 食欲不振;

17. 牙齦易出血;        18. 傷口易化濃;

19. 喜歡喝(碳酸)飲料;  20. 喜歡吃肉食油膩食物;

21. 喜歡喝酒;       22. 喜歡吃甜食;

23. 喜歡吸煙。         

研究人員發現,人在25歲時,身體血液就開始酸化,如果你過了30歲,並出現上述 68種情況,那你的酸性體質已有相當程度,怎麼辦?!儘快採取「減酸」措施吧!

喜來麗股份有限公司關心你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代謝症候群"
20年前,美國Reaven教授開啟了醫界新名詞「代謝症候群metabolicsyndrome」,此後代謝症候群便成為醫學界的熱門論點。根據衛生署2006年統計國人大十死亡中,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高達5項,占30.4%,已遠超過名列十大死因首位癌症的28.1%。並且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是國家醫療費用的沉重負擔,根據2004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代謝症候群相關的門診病患花費高達近400億元,目前數字更遠高於此。專家提醒,全國民眾都應該加強認識,遠離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是致命病症的警訊 
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的調查,台灣地區18歲以上民眾,代謝症候群患者約有289萬人,平均每5名男性或每6名女性中就有1人是代謝症候群者。《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更進一步刊登中研究生物醫學所潘文涵等研究員的研究指出,在同樣的BMI下,台灣人的高血壓、糖尿病流行率比美國白人高;且BMI增加對血中三酸甘油脂濃度的影響,台灣人也比白人高。專家鄭重警告,世界人口中第二個最容易被它盯上的族群,是台灣人,僅次於印度人,台灣民眾不宜輕忽代謝症候群的健康危害。

何謂代謝症候群?世界衛生組織WHO給你答案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代謝症候群並不是疾病,而是「不健康」的訊號,主要是生活習慣不良,導致肥胖、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的複合型生活習慣病。從醫療角度,代謝症候群不是一個特定的「病」,而是病前狀態,指的是危險因子集合、手牽手同時出現的現象。當人體出現血壓、血脂或血糖高,除非到了產生疾病地步,並不會讓人感覺不適,因而難以察覺,甚至知道卻仍然不以為意,而讓其演變成致命性的疾病。如果多注意代謝症候群的指標,將能使預防與臨床治療更有效率。

代謝症候群是健康的幕後殺手 
過多的內臟脂肪組織與胰島素阻抗是代謝症候群的元凶,它會在人體內誘發以下的疾病代謝症候群VS.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心臟學院期刊》發表統計分析證實,代謝症候群是觀察一個人是否屬於罹患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的強烈指標。2002年國民健康局調查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民眾未來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一般民眾的432倍。

 

代謝症候群VS.糖尿病風險 
所謂「胰島素阻抗」指的是人體內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使得細胞無法有效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養分,轉化成身體可使用的能量。2002年國民健康局調查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為一般民眾的6倍。

代謝症候群VS.死亡率風險 
200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代謝症候群整體的死亡率是非代謝症候群約2.5倍。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代謝症候群患者未來10年內死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癌症的機率比正常人多出35%。若單看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則多了74%
此外,代謝症候群還會導致腦部萎縮,增加失智症、憂鬱症風險,及引發尿臟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不孕症、勃起功能障礙、過勞死、猝死、睡眠呼吸障礙等疾病。

 

測測自己有沒有代謝症候群 
衛生署於2006年訂下列5項代謝症候群指標── 男性容易罹患癌症,因為男性基礎代謝的速度比女性高57%,吃得太多,因此器官衰老的速度更快;加上男性抽煙、喝酒、從不防曬、壓力大等,使得罹患胃癌、直腸癌、皮膚癌、喉癌、食道癌、口腔癌、肝癌、鼻咽癌、膀胱癌、肺癌的機率遠遠高於女性。此外,隨著年齡增長及老年人口增加,男性罹患攝護腺癌、陰莖癌、睪丸癌也逐漸攀升。

 

哪些男性應該加倍防範癌症 
肥胖、少活動、飲食油膩、愛吃肉卻少吃蔬果、抽煙、吃檳榔、大量飲酒、愛吃鹹或吃醃漬物、愛吃燙或冰食、A型人格特質、壓力大或情緒障礙,常曝曬而未防曬、有癌症家族病史、4065歲的人等。

預防癌症的健康促進 
國民健康局強調,癌症的威脅雖難以避免,但多數癌症透過早期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早期預防的。4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要定期做癌症檢查。

文/啟新專業診機構(引用)

身體密碼123自然療法/關心您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亞健康』是身體狀況介乎健康與犯病之間的的分水領區域。

以下是一些患了亞健康而不自知的實例:

陳先生─跨國公司總經理,43多歲,身體一向強壯,事業有成。然而,獲得成功背後總不欠辛勤奮鬥相伴。在公司裏,陳先生每天經常工作至深夜,有時甚至為了準備一些談判會議連續幾天不回家,在公司只小睡幾個小時便重投文件堆中。 長期的辛勞,加上曾患乙肝,陳先生漸覺得身體越來越不對勁,疲倦、乏力、胃口也不好。終於在一次晚宴後吐出一口深色的液體…

EVA畢業後,在一家國際企業任職。在工作上十分盡心盡力,但別人一路官運亨通,而Eva卻還滯留原位,為此Eva異常苦惱。於是,Eva開始在工作上拖拉起來,在她生氣時,特別感覺呼吸困難、胸悶、胃部不適、心悸、頭昏等。而且不過30歲的她竟被查出有高血壓。

Macro從小就是家中的寶貝,要吃什麼便也不缺,於是,Macro 14 歲時就有130磅,等到 28歲,身高僅 5呎6吋的Macro,體重已達200磅。為了娶老婆,Macro開始減肥。可是婚後幸福的Macro因放鬆警惕,比婚前來了一個大反彈。而且在一次體檢中被查出患有糖尿病、脂肪肝和高血壓。醫生告訴他,這些病的潛伏期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發展期則會向後延至他的整個下半生。 

“亞健康”雖然不是疾病,卻是現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種表現。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疾病。 為了提醒人們應儘早預防及消除“亞健康”,“亞健康”亦已被WHO - ( 世界衛生組織)在 21世紀定位為一項預防性的健康策略。

“健康是財富”經常會被人掛在口邊,可惜沒太多人當是一回事,亦沒有很認真的重視自己及家中各人的健康護理。但一旦在患病後才驚覺地發現自己已經是某種病的患者或長期患者,唯時才深深體會到擁有健康身體的可貴;病患者也確曾經擁有強壯和健康的身體!
往往人們在病後便說早知如何多多保護身體....又多方面咨詢怎樣才可正確地護理身體及尋覓一些適當食療能獲得滋補身體健康。

注意:
當你擁有健康時絕不會在意什麼是健康,及往往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或沒意識地損耗身體中各器官功能,時間久之,一旦在生病後才真真正正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不過,千萬不要在失去寶貴健康後才設法去追回逝去的健康! 
 亞健康狀態不是健康狀態,但又不是疾病狀態。病人看醫生時,特別是看西醫時,醫生作了各種檢查往往下的結論是沒有病,不用治療。其實這時已經是不正常了,已經不算健康了,我們給它下個定義就叫亞健康。亞健康狀態是由某些醫學專家最近提出來的新概念。從預防醫學的角度考慮,完全不管它,等到生了病才來管是不可取的。有專家指出,估計整體人群中約有15%的人是健康人群,另外15%是非健康人群,其餘70%的人屬於亞健康人群。亞健康狀態是介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一種灰色狀態,有人稱為第三狀態。亞健康狀態往往是許多疾病的前兆。如能重視及時地防治亞健康狀態,就能防止各種疾病的發生。我們治病強調防患於未然,不是等疾病發生了再去治療 ,在它發生以前就該進行預防性治療

身體密碼123自然療法關心您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預防大腸癌,減肉減油飲食革命啟動!衛生署最新統計,我國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已破萬,居十大癌症首位,醫界認為這是國人飲食習慣的「警訊」。高油脂西式食物和嗜吃紅肉及燒烤油炸的不當烹調,導致罹癌人數直線上升,醫界正醞釀從各醫學會推動「減肉減油」。

     大腸直腸醫學會前理事長、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幾年前即預言,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將竄升到第一,醫界也預估大腸直腸癌人數今年「破萬」。沒想到衛生署公布九十五年度數據,人數已達一○二四八人,足足提早了兩年達成,醫界憂心忡忡。

     大腸癌人數已破萬 十大癌症首位

     台大腫瘤部謝銘鈞醫師指出,研究發現,越開發的國家,大腸癌、乳癌患者增加越快,因為這兩種癌症和飲食有極大相關。美國警覺到問題,這幾年不斷宣導健康飲食及早期篩檢,台灣民眾再不改變飲食,大腸直腸癌恐怕繼續上飆。

     王輝明表示,吃太多紅肉及高油脂食物容易增加罹癌風險,尤其高蛋白食物經高溫燒烤、油炸、煙燻後,易產生異環胺致癌物質。他從十多年前受戒後開始吃素,也一概要求求診病患不准吃肉、盡量吃素。

     王輝明分析,人體大腸的構造比較適合多吃植物性食物,高纖的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飲食「多蔬少油不炸」就能達到保養腸道的功效。他計畫在醫學會提案,推動國人飲食改造計畫,及早防範大腸癌。

     六年前被診斷罹患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的腦神經外科醫師許達夫,形容自己是「無肉不歡」的肉食主義者,很少吃蔬菜水果,錯過吃飯時間隨便吃鹽酥雞,上館子也選燒烤、火鍋等高熱量、高蛋白食物。

     醫師自身抗癌經驗 鼓吹方便素

     罹癌前,他大便出血一直以為是痔瘡,拖了五個月後確診,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他選擇放射性治療,並以氣功、生機素食、營養調理等自然療法,目前體內已經沒有癌細胞。他以自身的例子大力鼓吹民眾吃方便素。

     謝銘鈞則建議民眾掌握「多運動、多喝水、多纖維」及「少鹽、少油、少吃」三多三少的生活原則,現代人普遍吃太多,會造成身體負荷,他個人每天步行萬步,還選訂每周一天進行「斷食清腸」,只喝水或吃青菜,類似回教每周一次齋戒日。

 

身體密碼123自然療法關心您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洗腎人數超越牙科 健保費用支付第一名
 
【中時健康 楊格非/台北報導】2009.05.22

  肝病是國病,罹患人數眾多,現在腎臟病也不遑多讓,成為健保所醫療項目中花費最兇的疾病。腎臟醫學會理事長林裕峰分析,國內洗腎品質良好,延長了病患生命,加上新增的洗腎病患,當然洗腎患者就越來越多,增加了醫療費用的支出。
 
  台灣腎臟醫學會、台灣基層透析協會、台灣腎臟護理學會、中華腎臟病協會、腎友協會以及腹膜透析腎友協會,昨天共同舉辦「請不要帶走腎友僅存的一片陽光」連署活動記者會。
 
  該項活動從4月1日正式起跑後,各醫學團體提出了三大訴求,獲得各界熱烈支持與迴響,在短短一個月內,連署人數已高達3萬人,顯示洗腎醫療政策改革刻不容緩!
 
  三大訴求包括「透析醫療預算的編列應與病人成長率相符」、「費協會中實質協商代表、成立獨立透析總額」、「編列特別腎病防治預算,擴大腎病衛教宣傳」等。

  去年度慢性腎衰竭第一次擠下牙科,成為國人醫療支出花費最多的疾病。林裕峰指出,洗腎是一輩子的事,一開始洗腎,幾乎就得終身洗腎。由於國內醫界洗腎品質越來越高,延長了洗換患者生命,當然洗腎的醫療支出就會越來越多。

  林裕峰進一步說明,即使近年台灣新洗腎病人成長率逐漸趨緩,但國內人口老化,加上健保免費支付洗腎醫療費用,存活率全世界最高,以致洗腎支出比牙科總額還高。
 
  不過,97年較96年洗腎病人成長率呈現下降趨勢,相較於其他各國持續增加,顯示近年來政府與腎臟醫護界對腎臟病防治的成效逐漸顯現。
 
  只可惜,洗腎醫療預算目前正面臨「點值創新低、總額成長率最低、點數降低」的「三低危機」,目前正值行政部門編列健保預算之際,應衛生單位能慎重考慮縮減預算之後可能增加的其他醫療及社會成本。
 
  林裕峰強調,洗腎人數居高不下的主因,與洗腎利潤無關。民眾普遍排斥就醫,甚至洗腎。而民眾洗腎前,也需要送健保局審核,絕非傳言所說的部分醫師鼓勵病患洗腎。

  有關洗腎中心接送病人的問題,林裕峰提出反駁,他認為,洗腎院所為病人持續治療,提供接送服務,外界實不應加以汙名化。對於部分重大傷病及行動不便的洗腎病人來說,如果沒有醫療院所的接送,反而造成就醫障礙。

  至於部分洗腎中心「招攬病患」則是不爭的事實,林裕峰指出,對於不當攬客的問題,腎臟醫學會正著手研議設立不適任醫師退場機制,保障洗腎患者的醫療品質。

 

 

身體密碼123自然療法關心您的健康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微循環障礙知多少

 
【秀傳紀念醫院/陳明豐 副院長】2008.08.13

  王先生素來有糖尿病的毛病,最近經常覺得手足冰冷、手腳發麻、頭暈、疲倦乏力、走路稍快則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他至大醫院檢查並未發現血壓異常,而胸部X光檢查、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都未發現有心臟的問題。

  他最後接受甲襞微循環檢查,發現除了微血管明顯呈現變形外,血流速度變慢,且微血管攀頂有紅血球瘀斑。醫師告訴他:「這是微循環障礙,也就是中醫學上所講的瘀血證。」醫師囑咐他少吃油膩食品,多喝水、多運動,並開給他七帖改善微循環的活血化瘀中藥處方。經過一週的治療後,他身上的症狀大半消失,且微循環檢查也明顯獲得改善。

  像這樣有微循環障礙的人事實上相當多,可是卻常常被忽略而不自知。那麼什麼是微循環呢?人體的血液由心臟送出後,經過逐漸分級的動脈至細動脈,再流入微血管,然後由細靜脈匯集至各級靜脈回流到心臟。這種在細動脈與細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稱為「微循環」。

  微血管只有一層內皮細胞,管壁極薄,約為一張普通紙厚度的百分之一。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質可以通過微血管壁滲出或滲入,也就是說血液中的氧氣與營養物質可以通過微血管供給細胞,同時細胞新陳代謝後的有害物質(如:肌酸、乳酸及二氧化碳等)也可以通過微血管帶到靜脈系統,而後經腎、肺等臟器排出。

  因此,我們可以說微循環是人體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最重要場所。如果微循環功能發生障礙,組織細胞得不到充分的氧氣和營養,代謝物不能即時清除,就會導致臟器功能減退、人體衰老和疾病的發生。

  什麼樣的人容易有微循環障礙呢?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腦中風、高脂血症、各種炎症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肥胖的人及老年人都容易有微循環障礙的發生。當出現微循環障礙時患者常出現以下的症狀:疲倦乏力、沒有精神、手腳冰冷、手足麻木、頭暈、頭痛、肩頸僵硬、胸悶、心悸、失眠多夢、全身肌肉酸痛、腿部抽筋、婦女月經疼痛或月經血塊多等,嚴重時稍一活動就覺胸悶喘不過來,甚至出現半身不遂及意識昏迷等症狀。如果有以上的症狀,再加上出現眼框周圍色素沉著、身體表淺血管擴張、靜脈瘤、痔瘡、唇舌青紫或舌下瘀斑都應強烈懷疑是否有微循環障礙。

  有微循環障礙的患者的飲食最好注意以少油、少鹽及少糖為主,多喝水並多攝取含豐富抗氧化成份及纖維的黃綠色蔬菜及水果。為了促進血液循環,最好每天以熱水泡澡,但心臟疾病患者宜小心勿浸泡太久。此外,規律的生活、充分的睡眠、放鬆心情、每日進行適度的運動(包括:慢跑、快走、游泳)、遠紅外線照射、按摩或練氣功都有助微循環的改善。

 

身體密碼123自然療法關心您的健康

 

 

jojo19725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